指令长张陆:砺箭再彼苍穹
通讯员占康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 记者张渺10月末,酒泉卫星发射中央弱水河边,千年胡杨傲然屹立。这片见证无数航天古迹的地皮,即将迎来又一高光时候——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从这里起程,奔赴天宫空间站。
而此次使命的指令长,正是曾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使命的航天员张陆。10月30日,张陆带领两名新队友表态酒泉卫星发射中央问天阁,与公众晤面。
时隔2年4个月,他将再度叩问苍穹,这既是他个人从航天“新兵”到指令长的蜕变,更是中国载人航天奇迹一棒接一棒代代传承、接续突破的写照。
2025年8月7日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武飞(左)、张陆(中)、张洪章举行微生物采样操纵练习。徐部/摄
2022年11月29日23时,张陆和费俊龙、邓明朗一起驾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顺遂升空,接力空间站制作阶段载人飞行使命的末了一棒。
初次进入太空失重情况,在地球故里屡见不鲜的用饭、喝水、如厕、就寝,到了400公里高空的空间站,都酿成了必要重新学习的“技能活”。
幸亏“太空会师”的乘组轮换模式提供了资助。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返回前几天,手把手地向他们教授履历:从装备的操纵本领,到物资的整理方法,再到一样平常维护的留意事项,乃至包罗如安在太空高效使用时间。“他们把本身在太空半年的履历毫无保存地分享给我们,给了我完成使命的勇气、底气、信心和气力,也为太空工作无缝衔接、太空生存正常开展奠基了踏实的底子。”张陆说。
初次实现“太空会师”,开启中国空间站恒久有人驻留期间;见证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欢度空间站建成后的首个春节;圆满完成4次出舱使命,革新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运动记录……初次遨游太空的180余天时间里,张陆和两名队员在众多太空为中国载人航天史册写下新的一页。
“生命可以老去,唯有光彩辉煌天地。”张陆表现:“可以或许再次为故国出征太空,于我而言,是至高无上的光彩。”他亲眼见证了首批航天员“几十年如一日练习,时候预备飞天”的刚强与执着,这种精力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不停前行的动力。
每一名实行过使命的航天员,被追问得最多的题目之一就是:什么时间还再飞。
张陆知道:作为航天员,就是要时候保持飞行和预备飞行两种状态。自神舟十五号使命竣事后,张陆没有丝毫怠惰。一方面,在专业团队的引导下,完成了身材、生理后规复,共同举行了飞行后有关数据的测试。另一方面,和其他实行过使命的航天员一样,敏捷将全部结果“清零”,以一名“新兵”的姿态重新投入到各项强化练习中。
“全部练习我都要求本身必须以最优结果通过。”他坦言年事增长让体能规复变慢,因此,天天的练习都比年轻队友多花一份力气、多流一点汗水、多用一些时间。这份积极,只为能再次为故国出征太空,为新期间中国航天奇迹再立新功。
2025年8月25日,张陆水下练习进步入水下服。孔方舟/摄
只管张陆已经累计完成了数十次水下练习,而且拥有四次出舱运动的实战履历,但他始终严酷要求本身,字斟句酌。
在张陆眼里,“每一次练习都是新的出发点,而不是简朴重复”。在水下练习过程中,他从不会由于本身有丰富的履历而放过任何一个动作,将每一次都看成第一次一样认真对待。
在练习过程中,张陆不但专注于本身的使命,还关注着同组年轻队友的状态和体现,使用话音体系给予队友鼓励和履历性的提示。
随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新的科学实行、新的空间站技能不停涌现,张陆针对空间站使命的新特点,举行了大量更深、更细的研究和学习。每次学习新内容,他都会记具体的条记,碰到不懂的题目,就实时向科研职员讨教,直到完全把握。由于他知道,将来假如作为指令长,本身必须先“吃透”技能,才气在太空给队友正确的引导。
在包管完成正常练习和使命的条件下,张陆还走进学校报告航天故事、流传航天精力。“看到本身能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影响,我感到非常欣慰,这也是我作为航天员的另一种代价。孩子们的正向反馈也成为我再次逐梦太空的动力。”
2024年,颠末严酷的选拔,张陆乐成入选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并担当指令长。
此次乘组连续了“新老搭配”的传统,由张陆领导第三批航天员武飞和张洪章共同实行使命。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乘组:从专业范例上,涵盖了航天驾驶员、航天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范例;从年事布局上,初次出现70后、80后、90后的搭配。他们超过年事边界,以各自的专业上风与性格特质形成完善互补,成为实行使命的“黄金搭档”。
2025年8月18日,神舟二十一乘组在举行飞船步伐练习。孔方舟/摄
武飞本年32岁,是现在最年轻的中国航天员,也是实行使命最年轻的航天员。张陆评价他“特殊智慧,学习本领极强,对航天器理论的明白非常深入。”生存中的武飞性格外向,热爱活动,是乘组里的“活力因子”。
与武飞的“动”差别,80后张洪章自带“学者气质”。他戴着眼镜,性格慎重内敛,此前是某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张陆评价他“办事有条理,心思细,碰到复杂题目总能岑寂分析、提出公道发起”。张洪章爱好打太极拳、品诗词。“张洪章的‘静’与武飞的‘动’恰好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在张陆看来,他们的上风在于:70后的张陆有丰富的飞天履历与统筹和谐本领,能领导团队应对各类突发环境;90后的武飞年轻有活力,理论与操纵本领突出,是技能“尖刀”;80后的张洪章慎重博学,能在专业范畴提供支持,同时均衡团队氛围。
“我们各自的专长能覆盖使命中的差别需求,如许的组合,让我对实行神舟二十一号使命布满信心。”张陆说。
张陆仍记得神舟十五号返回途中,费俊龙将本身担当指令长的心得教授给他:“要把乘组拧成一股绳,相识每个队友的上风和短板,让每个人都能在符合的位置发挥最大作用。要统筹全局,预判题目……”这些话,张陆其时就记在了内心,成为他后续练习和备战神舟二十一号使命的“准则”。
三人在练习中相互学习、在生存中相互关照,早已形成深深的默契。这份信托与默契,正是乘组现在最名贵的财产,也是战斗力的紧张表现。“太空里,我们三个人就是相互的依赖。”张陆说,无论是飞船应急、空间站故障,照旧出舱风险,都必要三人“步调同等、绝对信托”,才气应对全部未知的风险。
张陆还为乘组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砺箭21”。“盼望我们乘组颠末磨砺淬炼后,像火箭一样锐不可当,圆满完成这次使命”。
现在,他已领导“砺箭21”乘组作好预备:“等待再次听到地面团队认识的声音,曙光、北京、银河、天宫……我是神舟二十一号,我们来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酒泉10月30日电
【责任编辑:原春琳,邱晨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