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z# [0 Y5 N" ?4 {+ v( M
×
朋友,既然来了,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呗~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记者丨汪东亚 " P0 f' A! Y; U  ~4 Q
 编辑丨晓波2 N: \1 E1 T; X7 i; `9 g 编者按:; j" N* ?% w" C" p* e$ L6 D# I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103岁。至此,我们失去了首位得到诺贝尔奖的华人物理学家。3 r7 Z+ Y3 d$ |$ {( R
 人们很难用一个词概括杨振宁的平生,他是享誉天下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到者,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传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光荣院长。2 c7 l4 D) |' T) @5 W/ Q- {
 早在一天前,关于杨振宁去世的消息就曾登上热搜,他的多位友人和同事告急辟谣。险些没有人乐意信赖这位长命老人离世的消息,但这次我们却不得不信了。
 & Y$ \+ n: P8 M& B: Y杨振宁生前曾担当《凤凰周刊》专访,是次访谈中,他正面答复了关于本身的两大争议:一个是诺奖辩论;
 ( T3 h" J* g4 L$ I另一个则是他和老婆翁帆的忘年情恋。
 2 D+ g+ s% k% Q% [# I+ T值得一提的是,采访竣事时,时年89岁的杨振宁曾对《凤凰周刊》说:
 & m0 [2 Y9 ~) z
 1 F% }2 s* s$ k! [“我知道,他们已经有人为我写好了相称长的讣告。”& L* V  \* U# ~  B) u6 D* N
 在海峡两岸,杨振宁都是广为人知的名字。国共两党高层无不肯意密切这位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 K: T- d2 f4 E' b- U  S2011年6月21日下战书,在北京一家书店的二楼,杨振宁担当了《凤凰周刊》记者的专访。# t% k6 G# d5 @. z" l* j
 前一天,在天津南开大学,浩繁物理界学者和南开的师生为杨振宁预备了一人多高的大蛋糕,庆贺他89岁生日。杨振宁与身伴一旁的翁帆手牵手,共同切下了第一刀。他们相差54岁的忘年恋,曾为一时之谈。
 5 l0 k. Y6 V( T/ ?6 [新近始在大陆出书发行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特殊加了这段情事的章节。为这段笔墨,来自中国台湾地域的作者江才健曾颇费苦心。这本书9年前已有繁体字版,不外由于当局对于书中提及杨振宁和同获诺贝尔奖的互助者李政道的辩论有所避忌,未准允出书。
 & W5 k% I; u7 }5 D0 W; f8 n0 o& V: d/ ^! I. W" {+ B3 {2 K. r  X
 〓 拍照 商华鸽# I7 T$ Q$ X2 C+ J# [( n3 f& X
 , r" Q5 V" g9 I
 
 与李政道交恶委曲 ' z& |. y* O* q0 u# H纵然如今,与李政道交恶也是杨振宁不肯深谈的话题,只有少数亲朋听他劈面谈起过。
 ; o$ |9 C7 I: q" s杨振宁从1946年和李政道晤面熟悉,1957年因共同创造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物理奖。不外,他们的交情随着分享荣誉份额巨细开始出现裂缝,体现之一是论文的署名毕竟应该是“杨和李”照旧“李和杨”,分歧越来越多。
 / l' q' S, t3 F7 K抵牾不停累积,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有一次长谈,积聚的感情得到会合宣泄,两个人都哭了。几个月后,他们正式决裂,不再来往。/ X0 Q0 n8 h6 J0 k" i% n- r
 杨振宁上世纪70年代一次返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设席招待。席间,周恩来忽然问起:“杨传授,听说你和李政玄门授不合,有没有这回事?”杨振宁答:“有。”周恩来又问:“和你们两位夫人有没有关系?”杨振宁想了一下说:“没有关系。”智慧的周笑了一下,没有再说下去,也再没有劈面提起过。其时有学者间由于相互夫人不合导致关系破碎的征象。& j! b, _8 r! e* h' g; i
 “杨李组合”的闭幕成为科学界憾事,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域官方都持避忌态度,“最盼望这件事根本就没有,能和洽如初,假如不可以或许没有,就不去碰这件事。”(杨振宁语)
 : m& V, e5 F6 A. D《凤凰周刊》记者专访中,杨振宁初次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中可窥中国当局的良苦专心。
 - N6 `, M$ A6 N; w2 R1980年,中国当局分别问询杨振宁和李政道,要不要构造一下国内外物理学家举行一个粒子物理学术集会,两人分别说好。会址选定广东从化的一个温泉度假旅游区,杨振宁抵达时,较早到达的李政道、钱三强等一批与会者天然出门相迎。杨振宁与他们逐一握手。到与李政道握手时,静候已久的拍照记者忽然上前猛拍。会后,官方对外宣传,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共同倡议发起了此次学术交换,报道配发了两人握手照片。
 ; v( c% {+ v7 n7 |7 L$ t( B现在谈及此事,杨振宁笑着摆手,说:“当局良苦专心,似乎这就形成了息争,他们就以为你们是范例,不应该闹抵牾,这黑白常中国式的想法,西欧国家不会去管你两个人怎么样,办理的方法也是中国方式,逼着握手,实在这根本没有效。”; }5 \* ~9 R& [1 G5 s3 C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繁体版于2002年11月在台北出书发行。书中内容惹怒了李政道,他购买了相称数目,附信函分送中国政界及学界人士,表现该书扭曲究竟。江才健原来已与大陆清华、复旦两家出书社谈妥团结出书筹划,但无法拿到出书检察允许,不测短命。; D% k0 ?3 E7 B) h5 i- J, `8 Y
 杨振宁对《凤凰周刊》记者说:“我料想,书其时没能在大陆出书,缘故原由就是书中有我和李政道的辩论,中国当局已经定有原则性的政策,不去触碰我们的抵牾,听说一个最高层的向导就说,如许的范例人物,不要去炒他们的抵牾,看成不知道最好。”
 & R5 D. g; d8 R  C( i李政道后多次在大陆媒体公开“披露与杨振宁互助细节”,2004年在大陆出书《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2009年再出书《诺贝尔中华风云—李政道传》。杨振宁也有在大陆媒体回应其言论,一来二去,纷争不休。1 d+ O7 X$ M9 O5 S( Y
 亲朋猜度杨振宁其意,已再无和李政道和洽如初大概。
 $ P9 l0 q# Z# c  j2 E/ @
 5 z0 R- e3 |: i9 e# @3 J* U' _
 国共高层夺取对象 , d( x; O! d" r6 ?2 {0 V2003年从纽约搬到北京清华大学特殊构筑的二层小楼定居后,杨振宁常得中共向导人节日看望。已经退休的前中共中心总书记江泽民常到清华大学去,险些每次都见杨振宁。理科身世的江谈判许多科技话题,两人攀谈甚欢。( z; N- }4 q" _
 据杨振宁回想,中共历任政要都与之有过打仗,尤其改革开放初期和之前,高层亦盼望从杨振宁那边探听外界科技前沿知识和办法。  z+ s! b' X8 I  V
 杨振宁生长于一个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第一个得到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去世前不停在大陆执教。1960年、1962年父子两次在美国团圆,父亲两次转达中国当局劝杨振宁返国的发起。
 3 y, W9 c' r/ p- K杨振宁的岳父则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杨振宁得到诺贝尔奖的时间,拿的是国民党发的护照。其时蒋当局驻团结国大使与杜聿明是旧识,就请杨振宁用饭,表现中国台湾地域的行政构造盼望杨振宁赴台访问。中国台湾地域的“中研院”还在1958年把杨振宁选为院士。纵然之后杨振宁与中共高层越走越近,国民党暗地称其为“杨匪”,中国台湾地域时任最高向导人蒋经国仍旧要求保存其院士资格。; s' F1 C2 G* F% Z4 W
 杨振宁做出的决定是,留在美国。1964年,杨振宁参加美国国籍。从1945年11月24日初抵纽约,到2003年12月24日搬家至北京,他在美生存整整58年零1个月。- C. p* C+ F6 ]6 ~; I' h
 1971年4月,中美关系开始和缓,杨振宁萌生猛烈的回中国探亲的动机。他先向父亲写信,由父亲写陈诉给当局,国务院复兴:接待杨振宁回中国来探亲,可以到加拿大大概法国的中国大使馆去拿签证。当年7月和来年6月,杨振宁两次回到中国,皆受到高规格礼遇,周恩来两次宴请。5 b5 K$ k9 s  L4 @: }  q* _
 杨振宁好像对大陆正在举行的文化大革命并不清晰怎么回事,一方面,他随处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揄扬当权者所作所为,另一方面,他也开门见山地对周恩来说,当局的一些做法会毁了中国的科学。- s% F: [0 }- J3 I" y  ?
 1973年7月,杨振宁第三次返国时,见到了毛泽东。他和毛在中南海的书房谈了一个半小时,毛泽东体现出惯常的自大,话题多是与科技有关的哲学题目。发言竣事以后,杨振宁快到门口时,毛泽东和他握了手,而且说他年轻的时间也盼望在科学上可以或许有所贡献,不外本身没有做到,很高兴杨振宁可以或许对人类的科学有所贡献。
 & u: u# w" h7 @5 A6 i- a  K* T1980年,中共苦心安排的广东从化“杨李息争会”竣事后,杨振宁和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习仲勋、杨尚昆同乘一架飞机去北京,在差别场所分别见到了华国锋和邓小平。
 8 M  w- l2 J" r据杨振宁本身所知,由于此前本身曾直言周恩来不发起中国在科研资金左支右绌的环境下,花巨资到高能物理上去,且执意反对中国制作高能加快器,支持此项科研的邓小平就对下面说,搞高能物理去找李政道,不要找杨振宁。
 - ?: Z9 A* w7 P1980年见到邓小平常,杨振宁又提了别的一个发起,盼望中国把国防科技功臣的名字公布出来。邓小平是一个非常务实而且直接的人,他问,如许做有什么利益?杨振宁答道,国外都已知晓,反而中国内部神秘密秘,国防科技条件很费力,苦熬一辈子却被湮没会打击年轻一代投身这个范畴。
 7 D: v( j- D0 l几年后,国内涵此方面政策转向,杨振宁的挚友、大陆研制“两弹”的元勋邓稼先在生命之末被大陆官方大加褒奖和宣传,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身到301医院为病重的邓稼先授奖。杨振宁困惑这与本身的发起有关。0 [: o' t5 N0 y. c
 每次返国,杨振宁都能感到职位崇隆,备受礼遇。不外,这些也成为有人非议杨振宁的根据,有声音品评他与中共密切,常故意说好听话媚谄当局。比方,他称赞中国底子教诲造就的门生比美国更踏实。! z4 r2 n% e8 ?' u* ^1 z7 n
 杨振宁对品评不以为然,他对峙以为,中美文化差别,天然教诲理念差别,美国注意开导教诲,中国也有本身的教诲上风,不分孰优孰劣。
 : \  i2 x1 n- a* g1 J在2003年之前,清华大学不停积极接洽杨振宁,劝其返国,允诺可由其依照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体制创建清华高等研究院,继承其科研抱负。中心当局拨付专款在清华园构筑的“大家邸”早已完工,后又在清华科学馆为他专设了办公室,他的父亲曾在科学馆一楼办公过,如许的安排具有吸引力。8 l4 J. M5 c0 W5 F6 Y3 D. Y
 杨振宁卖掉本身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门,也捐给了清华。在清华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不停对峙他所倾力的底子物理学的科研。" m. j% X# b  F# L2 W" {' U
 本年6月18日,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向偕行陈诉了他在冷原子范畴的最新研究希望,修改了本身多年前一项理论的不完备之处。2008年至今,他已连续发表了快要10篇论文。这是对社会上有消息说他拿高薪但已不做研究的某种回应。( m0 I# v" j1 y. n$ O. d; n
 . C" `/ V: L9 U& Q8 G
 
 年逾八旬浪漫情事 & A. r; ~1 l1 J1 W" c) q1947年,蒋介石部下闻名的军事将领杜聿明原来要和本身的长女杜致礼一块去美国,一个为就医,一个为读书。假如蒋介石不是暂时决定杜聿明留下,杜聿明天然也不会厥后成为中共部队的俘虏。杜致礼一个人去了美国,1949年在普林斯顿见到杨振宁,两个年轻人随即陷入热恋。
 : E$ S$ _! B7 i& v杨振宁向父母写信征求他们对于将来儿媳的意见,家人由于杜致礼的几个弟弟当年在昆明骑立刻学招摇过市没有好印象,对杜致礼的身世表现担心。不外,这对杨振宁和杜致礼的来往没有现实的阻力。( f! D/ d7 B; y! @$ U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完婚,婚礼在普林斯顿神学院的教堂举行。两边家长都不在场,仪式由在昆明时就和两边熟识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代表女方家长将杜致礼交给杨振宁。行礼之后,在楼下大厅举行了一个酒会,有七八十个来宾到场。
 & A) u# c/ c4 Z) Y) n8 o杨振宁和杜致礼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育有两男一女,两人跬步不离,恩爱有加。从1997年开始,两人开始被病痛折磨。病情稳固时,两人游历天下,享受人生。2003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为杜致礼75岁生日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宴会,这也是末了一次。当年10月,杜致礼去世。! P+ l5 K5 l" i. Q  @
 2003年年底,杨振宁脱离生存了58年的美国,住进了清华空置许久的“大家邸”,度过了一段很短的一个人生存。2004年年初,他收到一张贺卡,这张贺卡让他记起了曾于1995年在汕头大学欢迎他和杜致礼的年轻女孩—翁帆。翁帆在贺卡上写了本身的电话号码,杨振宁按这个号码打了已往,厥后翁帆到香港看杨振宁,两人开始来往。: @* `+ T! m$ Z4 x. @' V  X7 C
 2004年11月,杨振宁给少少数亲朋发送了一封邮件,先容本身的未婚妻翁帆。在信里,82岁的杨振宁称28岁的翁帆是“甜蜜的天使”。他们文定的消息立刻引发媒体追踪,杨振宁索性与翁帆管理了正式的完婚手续,然后到海南岛度假。两人在饭店晒太阳以及同骑脚踏车的照片,一时成为报刊头条。
 ) j7 I3 J9 p8 a8 q  J3 H  i' [- e. ~杨振宁曾对媒体坦诚,假如没有与翁帆完婚,也大概和别的密斯完婚。他曾举例说,英国数学家哈密顿在太太去世后,过了相称漫长的孤独日子,乃至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杨振宁说,他不要过那样的日子,不要过老年孤独生存。: Y+ ?$ @! m4 h9 ^/ {# U! Q
 7年已往了,南开大学传授葛墨林说,杨老师现在的康健身材,“翁帆绝对是有功劳的”。
 6 o  z; {  H" \) @* `: o+ i; O这几年里,杨振宁已多次入院。葛墨林说,翁帆对杨老师照顾很细,杨老师冬天出门前,翁帆肯定为他系上围巾。逛公园,走十几分钟路,翁帆就对峙要歇一歇,找一块石头,扫得很干净。  y' U* ?# ]  w8 q& B) L3 `1 l
 在南开大学,杨振宁和翁帆手挽动手。这是他比年出席公开运动常见的景象。在校方为他举行的生日晚宴上,他表现,本身固然上了年龄,但精力上仍旧保持年轻,大概这是本身对翁帆有吸引力的地方。早在文定之初,他就对朋侪如许讲过。! j- U0 I7 j$ x, t' O* S) D2 }
 在担当《凤凰周刊》记者专访时,杨振宁轻松地谈起与翁帆的浪漫情事。当年他是通过电话向翁帆求婚的。如今的家里有个沙发,恰恰容得下两人一起坐下,两个人常常坐在上面看电视。从前,翁帆没来的时间,家里只有一把一个人的椅子。
 + l, B$ ?* L9 {* v; P婚后,翁帆的父母称谓杨振宁为杨传授,杨振宁称谓他们为翁老师、翁太太,相互相处融洽。7年间,杨振宁和翁帆很少打骂,没有过大的摩擦,共同的话题许多。观光美术展后,他们会分别找出最喜好的作品,再看与对方是否同等,这是二人之间的小游戏。
 ( d3 r" y; Z: [杨振宁说,年事的差别也有正面的影响,可以使得相互对于差别期间的熟悉叠加,增长了两个人的视野。谈起孩子的题目,他说:“我想我们不宜要孩子,我不停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大概两个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事。”; L6 G6 |, i# M2 ?# s- k- r
 记者向其求证是否提到过翁帆的再婚题目,杨振宁说:“年龄的差异,我不在的时间,完全不反对她完婚。她厥后不太高兴。你假如从岑寂的态度上讲,不必要不高兴。”2 X! G6 r/ Z- A" z7 q  Q6 x
 坐在一旁的江才健增补道,杨老师2006年在中国台湾地域面临记者提问,曾公开谈到,两人完婚之初就曾谈及再婚,翁帆其时不高兴地说道“我固然不会,你怎么可以如许讲!”杨老师则说,人生非常复杂,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同意你未来再婚,是年龄大的杨振宁讲的,年龄轻的杨振宁,盼望你不再完婚。
 6 Q4 ^. D3 D& c3 u- H' F凤凰周刊:1957年得到诺贝尔奖对之后的你有什么影响?& b! c- q. q" U# _. H
 杨振宁:得到诺贝尔奖对我厥后的物理研究没什么影响,假如没有这奖,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仍旧会约请我去,我仍旧会继承本身的既定的研究方向。+ o& R4 N2 S5 W
 不外,获奖对我的人生观、天下观,详细到生存决议是有影响的。在诺贝尔颁奖宴会仪式上,我可以或许意识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变,环球华裔都为这件事感到高兴,让我对于本身科学成绩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就更加有一种觉醒。1971年,美国比力着名的华裔学者中,我是第一个返国的,这个决定有困难,其时有人告诉我,对其时的中国不相识,要我警惕。但我照旧决定返来。3 n% B0 J: H# e7 d
 凤凰周刊:你曾谈及,诺贝尔奖不但有好作用?
 5 D- n# n- @( ]$ p杨振宁:从天下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讲起来,诺贝尔奖有正面作用,鼓励了许多年轻人。它有没有负作用?把话讲穿了,有多少人由于得到了这个奖引发辩论,种种差别水平的辩论,以及差别效果的辩论。我和李政道就是一例。另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总结了这个题目。
 7 u! Q/ n9 R6 o) _) @0 ~凤凰周刊:中国的科研程度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准?
 + ~4 [; z% s) l6 S杨振宁:近代科学在西方有三四百年的发展汗青,在中国却不外六七十年,中国前沿科学相对落伍,不特别。从汗青的观点来看,中国科学的进步速率非常惊人。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目,简直是少而又少,现在,从量上来说,已经有很大进步。而在质量方面,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年轻的华裔数学家在中国长大并担当大学教诲,近来10年在西方国家做研究。他们在天下最高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很受器重的。
 i7 x! v2 b, U( |. s造就科学家比造就活动员复杂,必要更长时间的预备,更长时间的练习,更长时间创建传统,是件急不来的事变。应该从团体发展的履历多着想,才气相识前程应该怎样规划。中国对于科技发展的投入还要增长一些,更增强调公道分配。公道的、有用的分配,必须依靠于对科学发展有相称熟悉的决议人。
 3 M4 |6 I2 u9 L2 {$ `) x凤凰周刊:请你猜测一下,中国的科学家何时可以或许得到诺贝尔奖?
 & B. i) C5 F6 x8 j7 J1 h/ L杨振宁:科学的发展泉源于两种差别的动力。一种是无目标的研究,美国科学家劳特布尔之前一样平常用均匀磁场做核磁共振,而他却出人料想地参加了不均匀磁场,竟然就成像了,获了诺贝尔奖。科学研究每每是突然想出一个妙招,加些别人想不到的小秘诀,就大概出大结果。这必要有广大对于当代科研东西有熟悉,又有智慧头脑的人投身到不是预先有目标的、更多凭爱好的科学研究中去。另一种科学研究则是有目标的,好比,制造超短波长的激光,假如做出来,也很有大概得诺贝尔奖。
 0 ^( r- R# i+ S9 v3 l0 @这两种环境在中国都有大概出现,但要尽快使得年轻人走到有大概有庞大发展的范畴中去,我对将来发展很乐观。中国的底子教诲打下的根本要比国外踏实。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的数学、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们,绝大多数非常良好,比起美国雷同大学的研究生来,并不差。但在国内大学,在信息灵通方面显然要比国外大学逊色。美国闻名大学数学系之间的来往非常密切,这些学校里的研究生,对于数学界最敏感、最有发展前程的范畴,知道得一清二楚。中国大学的门生在这方面没有上风。
 / K$ |6 A; ~0 J7 p+ i2 M凤凰周刊:怎样建立国际一流大学?
 # B; R( N) y$ @3 [$ _杨振宁:中国的发展过程与西方不一样,大学的设置并不独立。在大的社会配景下,不能简朴地拿中国的情况和外国对比。在这点上,必须要清晰。有选择地先把某些系打造成天下一流,好比考古和修建,由于汗青缘故原由和文化配景,中国的大学很占上风。
 w" e4 u! ]3 |/ j9 D4 V凤凰周刊:你曾力劝中国当局不要泯灭巨资投于高能物理科研,如今还对峙如许的观点吗?
 1 E  x+ I2 T9 G) U1 h杨振宁:是的,我仍对峙己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谁人时间高能物理是“很红”的范畴,原子弹意味着人类可以或许把握更多的能量。到六七十年代,这个范畴继承前行就变得很困难。如今就更加困难。从外在条件说,它必要大的呆板,必要许多钱,如今我所知一个项目,已经花掉一千亿美元,几千个硕士、博士在做,工作了一年多,毫无结果,过几天就要苏息一阵子,这几千个人才的前程比力让人担心。从内涵条件说,高能物理具有理论内涵困难,要讨论非常复杂的数据的效果。我1970年代返国时间,就如许说本身的见解,我如今打仗到三四个人,就是当时候听了我说的,走上了别的研究方向,如今比力乐成。
 ' J$ J' Z- ]! q2 H3 L  n) W凤凰周刊:你新近有什么公共建言吗?* j, Q1 l0 R! c- K- \% ]1 g0 p$ t
 杨振宁:如今搞消息的人越来越多,我以为应该思量,在学校大概消息界,专门发展出一支报道科学消息的专业。不必要许多人,只要能有几个人就可以。物理方面有几个,生物方面有几个,电子方面有几个。/ n1 d' d# \# |
 报道科学消息跟一样平常消息有很大的区别,必要知道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有什么紧张的科技结果,什么紧张的科学人物。我所知道美国就有如许的人才,平常常与科学界关键人物打仗。我知道,他们已经有人为我写好了相称长的讣告。以为我年龄比力大了,他们就预备了,讣告把我一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做了哪些紧张的贡献,都写了出来。中国传媒还没有做到这一点,科技发展报道,是一个紧张的方向。消息流传系里要特殊注意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