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教你玩转月半叔茶坊★★★
广告位招租中
广告位招租中
广告位招租中
查看: 8151|回复: 0

科学的星空,他已归航——追忆杨振宁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8 19: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朋友,既然来了,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s9 |6 L- M( \4 D6 n+ m
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壮阔史诗中,总有一些名字闪灼在永恒的星河。杨振宁老师就是如许一位照亮了当代物理学天空的科学家。
2 p5 K$ c5 W* q' ]- z3 H0 w  }9 T3 Q
这位享誉天下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到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传授,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 s1 R, N, E3 Y% T
从清华园的青涩少年到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华人自满,从规范场理论的奠定者到三尺讲台上的大老师,他用一个世纪的生命路程,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绩,誊写了功在天下、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

7 X% |' ~& j3 @4 R
格物求真:以突破之勇拓展科学疆界

  T. k9 L+ n& u& [" L( Y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以为是当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革命性头脑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巴克斯特方程”开发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杨振宁卓著而丰富的成绩,在科学史上留下难以消逝的印记。
! e9 p7 u$ K, \" B+ E
曾与他共事多年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杰出计划师”。
! W: V  i/ g% W0 S/ L( V7 i9 [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成为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最为闪灼的一对年轻人。他们互助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被闻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以为是“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
7 I3 F$ g) @% a# X& u
巨大的科学发现,经常植根于杰出的科学品格。对杨振宁而言,科学从不但是循规蹈矩的推演和盘算,更是敢于质疑、勇攀高峰的执着与坚固。
5 k0 o" u$ S% G! d: J' ~
直面迷雾,不惧权势巨子。1956年,“θ-τ之谜”困扰着国际物理学界:两种粒子质量、寿命完全雷同,却体现出差别的宇称(空间对称性)。“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大概不守恒”,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假设提出之初,并没有被学界担当,乃至遭到一些着名学者的公开反对。
) e/ y" s# z' r- f1 D( a& j
两位青年科学家并未灰心。他们从实行数据的渺小抵牾中嗅到漏洞,顶住“挑衅整个物理学界”的压力,终极通过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实行验证,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

: `2 v# K; I% \5 N+ q
在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杨振宁曾说:“我为本身的中国血统和配景而感到自满,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门的、源出于西方的当代科学而感到自大。我已献身于当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承奋斗。”

- v# p8 V. p) B* [$ n0 b
心无旁骛、毕生不辍,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结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范畴取得的诸多成绩,对这些范畴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和罗伯特·米尔斯于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经过期间查验,被以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紧张的底子物理理论之一,催生了多个诺贝尔奖。诺奖得主丁肇中感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创建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
( y/ j2 B) ~  d) `/ I+ m4 d* f

$ g. c% F+ v2 R8 ~+ v% p) p" S
1999年杨振宁与米尔斯于石溪。(清华大学供图)

" s1 U% W5 p2 G4 I5 _8 L. i: w6 j
“这是一首很美的诗。当我们碰到这些浓缩的布局时,我们就会有美的感受。当我们发现天然界的一个机密时,一种敬畏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从杨振宁超乎凡常的体悟中,众人同时看到了一个科学的天下和一个人文的天下,将中国文化的根与西方科学的精力完善地联合在一起。
" L1 b" Y3 C: ^
弗里曼·戴森对此也印象深刻:“他对西方科学的良好头脑传统和对中国先人的良好文化传统同样崇拜。”

& [7 n! l0 L4 |$ L' o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陪同杨振宁一生的治学格言。成绩斐然却谦恭如初,老师之风影响了很多同仁、子弟。与杨振宁共事、来往近半个世纪的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葛墨林院士始终记得:“他常和我们说,做东西刚开始的时间不要取巧,老诚实实地弄熟了,才气谈到巧。要朴素的东西,不要外貌的东西。”

/ x2 Y& O" F0 O: s( ~/ p4 ?6 u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老同事聂华桐曾回想,每星期的讨论会,杨振宁总是耐烦凝听年轻人的发言,“听到感爱好的内容就记下来,有不懂的地方,还要追着去问”。

' U! R) F) P9 f% z
纵然到了百岁高龄,杨振宁仍对许多事变布满好奇,偶然在夫人翁帆眼里率真得“像个孩子一样平常”,对科学天下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
" e( Z3 B' V% K0 {% [* @; y1 q& m
“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绩资助中国人的自大心增长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紧张的贡献。”杨振宁身上散发的光芒,照亮了期间,长期而磅礴。

- e) x0 v( y, |9 X3 b: x9 H1 B0 M
在很多科研职员心目中,假如没有杨振宁如许的模范,投身科学的信心就会打扣头。“杨老师的成绩让我们厥后的科学家信赖,中国人也有很智慧的脑壳,可以做很好的科学。”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说。
9 ~. D8 l- W/ L7 n" s- x
归根圆梦:以赤子之心共襄强国建立

- n% T. Q) u4 ^
清华园内,一幢典雅的三层小楼,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地点。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当光荣主任,发愤要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6 r: P) f6 i! s# {* \0 j4 |
延揽天下英才、从事顶尖研究——壮心不已,所求为何?

8 ~) ?5 M/ L; C: `0 R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这首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歌,不停萦绕在杨振宁心头。
( [; _0 H9 u! O, X
父亲杨武之出生在清朝末期,是第一批担当当代教诲的大门生;历经严峻的民族社会危急,将民族振兴视为己任;在芝加哥大学得到数学博士学位返国,将全部精神投入教书育人……他“有生应感国恩宏”的信条,深刻影响了杨振宁的一生。
9 _, h" Z& _" m

  l# T& v. ]  L! o" {6 i& t; P' B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杨家院中。远在柏林念子心切的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清华大学供图)

; n; n. T- Y" w" G9 h
从童年的清华园、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蜚声国际,杨振宁的运气始终与期间变迁精密相连。在美国生存的半个多世纪,他的办公室里始终挂着清华园的照片,书架上摆着父亲手写的诗集。

* W8 Q0 I: O3 K/ M. Y5 |
多年以后,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振宁,回想当年入籍美国,坦言“曾思量了好久,是一个很痛楚的决定”。一边是科研进取的实际情况,一边是血脉传承的难以割舍。“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 k9 I, P# M7 T' L! J" o
1971年,“乒乓交际”拉开了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汗青序幕,杨振宁随即以着名科学家的身份返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高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换桥梁第一人。

1 C$ a! A" H3 A1 C, u' }
今后他多次返国,为国内发展底子科学提出真知灼见,同时多方筹措,尽心尽力推动中美科技交换。

+ ~- i4 Q$ R' X" A1 j: i4 u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杨振宁亲身召募资金设立的“对华教诲交换委员会”资助下,近百名国内学者赴美学习。葛墨林难忘:在纽约石溪,有一家中餐馆叫“满庭芳”,杨老师总乐意在那儿宴客,让到访的国人吃出家的味道,让外国朋侪相识中国的新变革,那边不像一个餐厅,更像一个服务中国、展示中国的窗口和舞台。
: d# \# F# ]) _9 ~8 `
“每当出现对故国倒霉的说法、做法,他就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一次到杨振宁家里去,葛墨林遇到他和家人发性情,因由是家人劝他别劈面冒犯人,但他却以为保卫故国的尊严当仁不让,必须据理力图。
) T" i8 L5 o! Q; l
向中国向导人发起规复和增强底子科学研究,先后资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底子科学研究机构,构造建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当会长,帮忙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杨振宁马不绝蹄、到处奔跑,为的是让新中国的科学步子迈得更快。
' n" x+ a6 a. t6 B3 b; q# \
2003年,“一生走了一个大圈”的杨振宁从纽约搬回北京。此时间隔他赴美开启留学生活,已往了58年。他将本身的住所取名为“归根居”,还专门赋诗一首,以“东篱归根翁”自勉。

) {( }. q7 E/ z& K
$ t2 R# h7 \$ J  m
1999年,杨振宁(右)从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左)手中接过清华大学聘书。(清华大学供图)

1 U. {, H6 x8 S" @7 u) n9 [
募捐100万美元现金,召募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延揽暗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约请张首晟、文小刚等一批良好学者来工作……杨振宁把开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当成“他这辈子末了一件值得做的事变”,大巨细小的事变都非常专心。
9 V4 p- e) H  c. R
清华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院士难忘:对雇用的每一位候选人,杨老师都要细致研究其学术配景和已有的学术成绩,每每谈了多位、历经数轮,才乐成一位;在那间挂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的办公室里,他或潜心研究,或引导门生,或与同事及到访学者共同讨论……
" C( [& c4 j, S) ?$ J8 G9 V
“我深深地为他们那种振兴中国科学的精力所感动。”2004年6月,同杨振宁泛论多次后,姚期智决定告别在美国长达18年的讲授和研究生活,“我很乐意把本身投入到一个有发展的奇迹中去”。
0 T; U% M* F* a5 g& j+ ]
“杨老师最等待中国人可以或许做出天下一流的科研工作,而且可以或许用我们本身创造的天下领先技能办理中国的现实题目。”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传授王小云不停在思考:为什么杨老师可以或许对推动中美学术交换的事,每一个细节都云云清楚?最根本的还在于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

; d, G1 T, M! O4 `
“中国的恢宏发展,在人类汗青上是空前的。天下上很少有云云乐成的国家故事,如许的乐成故事,全天下都很难再复制。中国的乐成有很多原理,但我以为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是中华传统文化铸造出的民族精力特质和性格倾向,是西方文化无法与之相较的。”如许的话,杨振宁说过多次,对外国友人说,更对中国学者说。
! [! G# B5 m# y" s
28年弹指一挥间,很难通过公开的资料去统计,有多少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是受杨振宁的约请返国任教。但可以肯定,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到:老师心中的愿景是多么壮阔。
) [# X! r  g: i7 w9 h
本日,走进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小楼,透过几扇虚掩着的房门,隐隐可见有人正专注地做着演算,另有人在讨论区的黑板上边写边争论。韶光仿佛在这里慢下了脚步,接续的志向却络绎不绝。

4 S5 W( C2 @& A' ?* |: `3 d' A
6 j# u5 y4 ^( D8 Z9 H: q
位于清华大学科学馆的高等研究院。杨振宁的办公室在科学馆二楼,这里也是他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清华大学供图)
: b5 y) G- o4 O5 d% c
“老师对峙学术第一、质量第一、氛围第一,这些学者带来国际上最新的发展、最值得留意的范畴。”顾秉林说,我们已形成了一批紧张研究结果,在国际上开始拥有举足轻重的职位和影响。

  e: H3 i0 S$ M4 d
2021年,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杨振宁决定将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等资料,共计2000余件,无偿捐赠给学校。“我想未来留在清华大学档案馆里的,不但是我的科学工作,我盼望还可以或许保存‘杨振宁’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 s3 z/ e0 }' w% l, O2 I5 C" D
高山仰止,赤子初心。

: U# k% `0 _( A/ c/ O
1971年,49岁的杨振宁即将竣事初次返国的“破冰之旅”,多年好友、“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给他修书一封,末端写道:“希望人恒久,千里共同途。”
8 W  V+ ^& v: [  ?9 O) f8 e
半个世纪后,在杨振宁老师学术头脑研讨会——贺杨老师百岁华诞仪式上,他满怀蜜意地告慰好友:“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大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信赖你也会满足的。”
3 C& |% b7 F) K1 b; q/ k
5 s# R( }9 ?8 }! N1 x4 G
1972年杨振宁与王承书(左一)、张文裕(左二)、邓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于北京。(清华大学供图)

& S! y6 V8 f! g: H
超过时空,终偿夙愿。两位科学家一生践行的报国信心,熔铸永不褪色的精力坐标。
. K: \- {% H6 U
薪火长明:以青松之姿引领后学笃行

7 X+ i- f; R3 a( m- C. Q' \8 f. K1 J
“你可不可以教一次大一物理,大概有树模作用。”当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向杨振宁发出邀约时,国内很多着名传授都不“教书”了,更不愿教本科生,“没想到,他一口允许了”。

4 S* U, e! s. F5 l
200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第六讲授楼。82岁的杨振宁身着蓝色衬衫,走上三尺讲台。面临130余位大一新生,他特意预备了一摞课本,将最底子的物理概念娓娓道来。

) Z/ O1 i1 N. f2 F! H9 M" w

" K" f) ?( ^" T2 D& x1 S
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清华大学供图)

& O3 o1 g8 d0 c1 [* C6 i# ?+ T0 ?( ^% {
今后的整整一学期,杨振宁每周都定时出如今这间课堂,用一个半小时领导门生体验物理的奥妙。

( V1 J4 i/ d  q  w, @
“杨老师上课从来不点名,每节课45分钟,两节课连上,重新讲到尾,谁要想上茅厕直接去,不消跟他打招呼。”能与物理大家面临面讨教,让莘莘学子高兴不已,而且“老师没什么架子,鼓励各人踊跃提问”。
: D8 G0 ^" v0 `9 o6 C! O+ O3 r3 {
“从领导高等研究院发展到帮忙物理系建立,从给本科生教学平凡物理课到引导一批良好博士生,造就良好人才是老师归根以后最看重的一项任务,也是他耗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事变。”朱邦芬说。

8 @7 ]# b- i! S. J7 R
“归根居”的墙上,不停悬挂着杨振宁亲笔誊写的五言诗:“神州新天换,故园任务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他把对故国质朴的情绪,倾力灌注于讲授相长的点滴之中。

2 f1 B6 f2 d( C* z8 E& k8 J
& N, m. Y2 {+ z& ^7 W
杨振宁引导本科生。(清华大学供图)

9 E4 L, B* q/ z% v
“老师不但是师长,照旧密切无间的友人、科研门路上相互扶持的同道。”布局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难忘,2012年,清华大门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届学堂班结业生学术年会,杨老师欣然出席整整一上午的运动,分享观点、答复题目,还和各人合影留念。

$ u1 {5 n7 |. k1 \2 Y- ^- ^
“老师不但教我们做科研,更教我们做‘有咀嚼的科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传授、杨振宁的博士生翟荟难忘,老师鼓励各人“要清晰方向、选对方向”,不但仅是学会一两个技能或是怎么做实行的方法,更要把本身带到一个未来对国家发展有助力的范畴。

' s) H- O# A6 E/ d
2007年,杨振宁出书了个人文集《曙光集》。他在媒介中写道:“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期间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砚们就发展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荣幸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瞥见了曙光。”
8 J& p6 {! n4 h6 _. C
2018年,第二本文集《晨曦集》发布,杨振宁说“十年间,国内和天下都起了惊人的巨变”“曙光已转为晨曦”,他还说“看样子假如运气好的话,我本身都大概看到天大亮”。

/ z  x6 G7 k* L: d

) X; M2 k, }8 G& t% T6 y
2019年9月9日,杨振宁传授在研讨会上听取年轻门生的提问。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3 }5 d2 _4 |* b1 F
魂归故里,臻于圆满。他最喜好并亲身翻译的艾略特的诗,解释着他的一生:“我的出发点,就是我的尽头;我的尽头,就是我的出发点。”
9 Z* Q* p+ F* R% A2 r
以气力予光阴,以感动予光阴。老师拜别的消息传开后,有人冷静来到老师工作过的地方,驻足凝视。

7 F! \- w! s+ R4 [
朋侪圈悄悄通报着师生们和他偶遇的画面:子弟略带告急地问候,老师微笑着颔首……

- G2 I, H8 B  R3 r
超过一个世纪,见证“汗青的古迹”,老师的心愿已化作信心,托举起凌云之志,守望着复兴之梦:

" N0 P( y) c3 t3 B6 D$ |0 z, `1 N; Z
“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将要在以后几十年间再度发挥出来。将要创造出远远凌驾盛唐文化的大期间!”
+ E+ i- e6 ?- @" ]! y7 s
筹谋:陈芳
. W* |# L" H; I* S) u$ c
记者:吴晶、魏梦佳、董瑞丰、温竞华

' a" ^' m+ x# [- L' H8 s! ^& I8 f
统筹:谢良、吴晶
- h" f! x( z7 ?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关于群组、梯子等各类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查阅邮件的回复教程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