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教你玩转月半叔茶坊★★★
广告位招租中
广告位招租中
广告位招租中
查看: 3852|回复: 0

杨振宁心系家国——“归根居”前忆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9 13: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朋友,既然来了,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报记者 吴 丹 吴 月
( `- P* y  j- s  享誉天下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到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传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光荣院长杨振宁老师,因病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 P0 l6 G7 X6 Q# }* P  “归根居”是杨振宁在清华的住所,老师的身影仿佛仍在面前,落叶归根的故事已经写就。
5 X; ^3 {* o* Y+ N0 ]7 |: B  “我的出发点,就是我的尽头……我的尽头,就是我的出发点。”这是杨振宁喜好并译成中文的诗句。  }. y8 p1 ~( g! B* y! G
  由出发点,到尽头,他的一生探索未知,心系家国。. f; X6 ?* @) l4 G
  “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 H' Q* x( T/ U2 k% R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杨振宁童年跟随父亲杨武之传授常常来的地方,也是杨振宁归国后工作的地方。往西不远,便是他儿时的家。* B. z/ ]) K2 X0 P
  出生于1922年,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央(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光荣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传授,杨振宁曾说:“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在清华园长大,于60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园。”
- J8 |4 f) V2 X/ `( p  {5 C  从童年的清华园、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成为国际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再到归国开发新奇迹,他始终葆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拳拳的赤子之心。; ^. Q% t1 Q5 n) ^
  在西南联大奠基踏实底子的杨振宁,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厥后,他与李政道互助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得到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9 ~: q) S) p5 g  “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绩资助中国人的自大心增长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紧张的贡献。”他曾如许谈及获诺奖后的感受。
0 y% d  b" K+ p; o( ~, l  1971年,杨振宁初次回新中国访问。今后,他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换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庞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建言献策。) b0 `3 V; n* ]" O) B& T+ L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我的身材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K4 l0 ^& _8 t4 Z. ]) l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杨振宁始终记得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心系家国,为故国的科教奇迹作出了紧张贡献。, \; u) {, }9 N/ h$ q3 U" J( d, R
  “杨老师的家国情怀、学术成绩令人高山仰止,砥砺着一批批年轻人潜心学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说。7 ?# w2 U2 B% U( `, n+ g
  “最关注的有两件事”
, ^( b. W+ I1 B' u- l( q# h8 ^  “我一生中最关注的有两件事:一是中国的发展,二是物理学的发展。”杨振宁如许说。7 g  a, V$ \. v$ v' Z! b
  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李政道互助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题目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杨振宁为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 a. N; M! e6 x1 s+ c: O# m8 V  若将杨振宁最关注的两件事变联合在一起,便是“中国的物理”。3 B0 ~" X) d/ K3 G9 }' \9 p- q
  1947年,西南联大同砚黄昆写给杨振宁的一封信,记载了两名青年的志向:“我们衷心照旧以为,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makes a difference(不一样)。”黄昆在信中对杨振宁写道,“successfully(乐成地)构造一个真正独立的物理中央在你的紧张性应该比得一个Nobel Prize(诺贝尔奖)还高。”
4 J3 B4 f% J7 D  O$ L2 g% |6 F2 o" ?  愿望渐成实际。20世纪80年代起,杨振宁先后资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底子科学研究机构;1986年起,应邀担当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传授;厥后,又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本身的新奇迹。% @1 k# D' E0 P* V
  林家翘、姚期智、王小云……在杨振宁的力邀和影响下,一名名天下级科学家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一系列链式反应,吸引着越来越多良好学者。4 M- N: Q9 m- ~. k: T& M. ]
  “通过这些年的交换,我清晰地知道杨老师最等待中国人可以或许做出天下一流的科研工作,而且可以或许用我们本身创造的天下领先技能办理中国的现实题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传授王小云说,“我以为他无私的支持,对许多年轻人的发展是意义深远的。”
6 o4 ^# A" \1 G5 _' t) S2 \" }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 s% e0 n! c% l% u  归国后,杨振宁老师写了一首五言诗《归根》,此中有如许的句子:“神州新天换,故园任务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W6 X) E( H! X8 Q" v, q
  他曾说:“由于我在物理学前沿工作多年,对于清华有志于科研的门生,我是可以给他们一些资助,帮他们‘指路’的。”
6 X2 R5 t  Z3 P3 N  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师生还记得如许一个场景:200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第六讲授楼,82岁的杨振宁身着蓝色衬衫走上讲台,面临大一新生,将底子物理概念娓娓道来。
$ ?; w! R  s/ M* o5 g" w8 E  为门生教学“平凡物理”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的发起,杨振宁一口允许。今后一学期,他每周两次定时走上讲台。
1 P- G7 o6 ~# k  V' \* H  W) W) S% W1 C0 A  “杨老师给大一新生讲课,树立了高尺度,鼓舞了活泼在讲授一线的广大西席,推动了很多研究做得好的老师走上讲台。”在朱邦芬看来,杨振宁不但教授知识,更紧张的是把教书研究履历传给年轻学子,引导他们形成本身的物理咀嚼和学术风格。
$ P2 x, V! A0 l- n  除了上底子课,杨振宁还常常应邀给门生作陈诉、面临面交换,报告治学之道、物理之美。很多大一新生都听过他在学校综合体育馆作的陈诉。# W  N' c- p2 E& V& ]3 [3 |
  “青年门生应该把握期间给予的荣幸与机会,积极创造属于本身的将来。”杨振宁老师的话,在学子心中扎根,生长。
" Z3 [! E% [; O' Y4 R  “请继承积极”
4 a, U& }4 [0 v  《曙光集》《晨曦集》,是杨振宁文集的名字,也拜托着他的盼望。7 R- c5 X3 W. x6 E0 _
  2007年,在《曙光集》媒介中,杨振宁回想往事并写下:“荣幸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瞥见了曙光。”
. m4 `7 N- X" q1 y- F/ U3 }: H( ?  10年后,在《晨曦集》媒介里,杨振宁写道:“国内和天下都起了惊人巨变”“曙光已转为晨曦”。
2 A( p3 I1 p9 i, |* S  又过了几年,在多个场所中,杨振宁表现,“本日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瞥见天亮’”“未来‘天大亮’是很清晰的”“我也信赖照着现在的方向,中国物剖析大放光明的”。9 q9 F" E2 L( u8 d  v( \! K
  斯人已逝,刚强的声音仍在耳畔。& k% e% K' ~% p, l: K. |: T
  翻阅邮箱里的往来邮件,杨振宁的门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传授翟荟重温与老师的点点滴滴。“请继承积极。”这是杨振宁写给翟荟的末了一封邮件。
. Q! D- a  D' Y1 P0 ^2 F  “继承积极,以自大和刚强面临将来,做更好的工作——有这几句话相伴,您就永久在我的身边。”翟荟说。4 T8 d- p7 `& e' b; Y! ]! T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不但触动了清华师生,也激起浩繁网友的蜜意惦记:
5 o; }. n" r0 U3 C0 F! I' f6 a' ~  “曾听过您的课,是我莫大的荣幸”“深切惦记敬爱的学长”“他把本身归还于宇宙,但把明白宇宙的线索留给了天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杨振宁老师千古”“承其志,不负其望”……5 G5 N; m& ]5 k( |
  老师故去,精力永存。年轻的科学家与门生,正继承起建立科技强国的重任,共同奔向更加光明的将来。  C7 A$ Y" B" F0 w
                                                                [                         责编:袁晴                         ]
关于群组、梯子等各类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查阅邮件的回复教程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