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既然来了,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作者:邓迎雪* ~5 O# X6 I3 c; `1 C0 r3 ]
公元1076年的谁人中秋夜,山东密州,苏轼酒醉微醺,对着一轮明月发出了“明月几时有”的千古天问。当时,中秋节已在文人书生间风行。但若将韶光再向前追溯千年,中秋的雏形,却并非把酒言欢的雅集,而是源于古人对一轮皓月最庄严的顶礼敬拜。/ Y% t' \4 U0 X7 }. g0 s
杯酒邀明月,天际共此辰。凡间全部的奔赴,都在中秋节指向团圆的方向。( {4 }, e6 A- f: k/ S2 ]/ h) U" c
中秋赏月
# J( T1 {. y" V1 ` 听说,古人祭月最早是在秋分,但由于这个时间并不肯定能遇上圆月,祭月而无月就扫兴了,厥后才固定在夏历八月十五。+ B' c* O$ a5 S; {* t/ @
早在春秋时期,宫廷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厥后渐渐传到民间。“汉代文籍中,《周礼》初次纪录‘中秋’相干礼制”,到唐朝初期,中秋成为固定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5 L5 \, U+ e# u9 @/ ~7 e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一件风趣的事,是年八月十五,有两随从在皇宫守夜,烛光点起,酒席俱全,正要对饮,玉轮一点点从高楼死后爬上来,长天无云,直直洒下,如白昼一样平常。此中一人说:“清光可爱,何用灯烛!”另一个便撤去灯烛,此夜唯剩银河耿耿,皓月澄澄,两人一起拜月痛饮。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紧张迁移转变点,唐玄宗时期,中秋赏月、玩月之风盛行,很多墨客如李白、刘禹锡等留下大量咏月名篇,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联合,赋予节日浪漫色彩。此时,中秋从皇家祭奠渐渐走向民间,成为文人雅士和平凡百姓共同到场的节日。# B; J& R3 z; T
北宋时期,朝廷正式将夏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成为法定节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纪录,汴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夜市彻夜达旦,全民到场的节日氛围浓重。同时,月饼作为节令食品开始遍及,成为团圆的象征。
g* V s3 u* P5 W* c0 d 陶宗仪(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曾在他的《元氏掖庭记》中写下中秋嬉戏的局面。在中秋之夜,元武宗海山——忽必烈的曾孙把大船泊于太液池之上(今北京昆明湖一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上音乐会”。笙管笛箫奏出了数不尽的风流,而觥筹交织之间,荡漾着古人中秋时节的无边快乐。宴席上有蜻翅之脯、金风抽丰之鲙,丰富至极,而那会儿好像已开始有月饼(“华月之糕”)了。
; P4 B: |' z" |( U 元代之时,尚饮之风盛行。在彼时的中国大地上,曾有无数的人同时端起杯中酒,共同注视着天上的那轮明月。中秋时节的天际共赏析,超过了时间,也超过了山海。/ z# L F: G' b0 l' G" p3 E
传说故事
6 c/ d, S6 V/ ]- Z+ x! Q! v ]4 k4 a 嫦娥奔月
/ C' {9 N( S; f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老婆嫦娥保管。不意这一幕被小人蓬蒙瞥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
! W4 w1 D9 W* c6 ~: T" I4 v' R6 g 后羿归来后,只能瞻仰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召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就如许,中秋节这天祭拜玉轮的习俗世代相传。
& F9 n+ l$ ~: F 吴刚伐桂
3 O: l9 F* A) W# A 相传玉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汉朝西河人吴刚,曾跟随神仙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神仙就把他贬谪到月宫砍伐桂树。
: j& O+ m/ n4 r l 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刻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久也不能被砍光。李白有诗云:“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 I1 ]5 i( U; G/ Y1 R/ h1 D$ T, |& | 玉兔捣药! A6 B2 [6 v$ v" e
玉兔捣药,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玉轮之中有一只兔子,满身雪白如玉,以是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永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玉轮的经典象征之一。
& y/ D0 }- I/ O 玄宗游月
5 r! z: k% \, C' N5 C0 q 相传唐玄宗在中秋夜与申天师及羽士鸿都客嬉戏,忽然玄宗鼓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施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周游月宫。但宫前保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4 @. m2 u, h% x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婉转动人,唐玄宗向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闻”,日后玄宗回想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本身又谱曲编舞,这便是汗青上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5 A \/ D6 _+ ]4 U+ M 民间习俗, n: k/ i: d6 h. M
吃月饼. J4 | P9 ?) a9 H+ B {9 g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当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厥后,人们渐渐把赏月与月饼联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拜托缅怀。
" S e; l9 `% u+ m 祭月、赏月
' S) A# G; I- q& ] 祭月、赏月是紧张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日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 N1 Z n! O/ V9 e+ l( s; ?! ~3 l+ d 现在,赏月成为中秋佳节老百姓最紧张的运动之一,与家人朋侪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日的凉快,拜托团圆的盼望。
0 Y" g* s6 x- ? 赏桂花、饮桂花酒$ f; Z8 f6 R" x+ Q& B
人们常常在中秋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瞻仰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 P, [" f' U; u) J" T" A) ] 猜灯谜 玩花灯) s6 }, V9 Y! ~3 h
中秋月圆夜,许多地方会挂上红红火火的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孩子们在中秋节很喜好制作柚子灯、南瓜灯、橘子灯,将柚子南瓜或橘子的瓤掏去,刻出简朴图案,内点蜡烛即成,固然质朴,但制作浅易,很受接待。
2 ]/ M/ e; z4 w 观潮
- z2 ] w/ d6 @+ W* ^' y “定知玉兔非常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江浙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7 I4 u$ Q. H7 n9 q. t h8 w4 i
中秋雅味
* r$ b' V( l0 ~. q9 n1 c5 j5 D 田螺1 A' i* A, M9 N Q
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间,腹内没有小螺,因此肉质肥美,是食田螺的佳期。在陇南许多地方,不少家庭如今都有中秋食螺的习俗。. K7 R6 }4 [' h9 O% R
藕盒6 k1 n# s# a* \9 A. f
中秋食藕,有拜托团圆之意。天水人喜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心夹肉馅儿,下锅煎至金黄,称为藕盒,或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 j) w3 l5 P1 w- h 螃蟹* ?" n, F# B x2 Z0 o! D
中秋宴俗,古时以宫廷最为精雅。明代宫廷中秋讲求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9 w+ j f" \. Q 古人言:“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对今人而言却是“那边春江无月明”。以是无须像1000年前的苏东坡向上天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此时彻夜,无论你在那边,无论你在归家的路上,照旧在远方,头顶上都会有一轮明月。它温柔地照耀着人们。
- t8 s" A; i5 z( F- E: u6 V( L( E z/ T 本日中秋,如有朗月,我们一起仰面看向明月,纵然千里之外,也算一同团圆。(邓迎雪)
5 o0 |8 v2 k8 y9 b [ 责编:郝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