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教你玩转月半叔茶坊★★★
广告位招租中
广告位招租中
广告位招租中
查看: 8358|回复: 5

许家印家属信托“防火墙”崩塌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朋友,既然来了,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泉源:中国善士杂志* r0 M4 e! p! a7 L) x8 {  n
  躲进复杂的离岸信托架构并不能高枕无忧  t" x6 c7 E. o/ C2 P

5 K5 w$ r% c$ n* P% y  s- h  i  2017年3月28日,香港,许家印到场中国恒大2016年业绩阐明会。! \: V! f/ b9 _2 b# H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就恒大首创人许家印家属信托案作出汗青性讯断。法院不但授权清盘人接受许家印名下资产,还将其通过离岸家属信托持有的产业一并纳入接受范围。- n, H9 z# U: w! }2 ^
  这一裁决初次明白宣示:当信托被用来规避债务人责任、敲诈债权人时,其“资产隔离”的防火墙将被法律彻底击穿。此举冻结了许家印大概高达50亿美元的外洋资产,击碎了恒久以来一些人对“外洋信托绝对安全”的理想。
. h0 X7 D/ r/ ]4 z3 Z* C( V  这一变乱在法律和金融界引起猛烈关注,标记着香港法院在大型债务危急中保卫债权人权益的刻意,也为环球高净值人士的资产规划敲响了警钟。
) o" U7 H. M7 _" i) p2 w  S  23亿美元的离岸家属信托架构
; J, Y- ]6 Z6 t# E; w  许家印、丁玉梅夫妇早在恒大暴雷之前据传已为后代搭建起巨大的离岸信托架构。他们在2019年前后在美国设立了高达23亿美元的单一家庭信托基金,指定两名儿子为受益人。巨额信托资金重要泉源是许家印夫妇多年来从恒大获取的股息分红和套现所得。) U3 @$ R$ g% o. B7 d- E' R
  公开资料表现,自恒大上市以来(2009-2022年),许家印和丁玉梅合计分得红利逾500亿元人民币。通过恒大红筹架构,这些利润以股息情势层层上划至许家印夫妇控制的离岸公司账户,终极转移出境注入外洋信托。信托设立的外貌目标,是实现家属财产的跨代传承和资产掩护,使家属资产在债务风险到临时可以或许隔离于债务人的责任范围之外。
/ b- K0 v2 t: Y) A0 P) y$ t, E0 }  许家印在规划信托时对两个儿子的安排各有偏重,表现出“分灶用饭”的用意。据报道,这笔23亿美元的家属信托基金被计划了严酷的分配规则:宗子许智健只能定期领取信托收益,不得动用本金,而本金则留待孙辈继续。这一安排意在确保宗子及其子女“衣食无忧”,同时保持家属财产的恒久妥当传承。
- h- B$ l6 I# e: R, ]* p  相较之下,次子许滕鹤并未得到划一信托安排。2023年,他因恒大财产变乱被本地部分带走观察。而宗子许智健虽有离岸信托“防火墙”,却仍被香港清盘人告状并冻结环球资产——信托终究未能挡住法律和债务风暴的穿透。
) Q) i/ o7 p- V6 I  香港法院击穿信托的四大法理支柱
: y/ C  G1 x; H! d6 b, _  香港法院之以是可以或许击穿许家印经心构筑的家属信托屏蔽,靠的是四大法理支柱的支持和综合运用。1 d6 w; m3 V( R% G- o2 D
  起首是实质重于情势原则(Substance over Form)。法院对峙透过信托的法律情势检察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控制权。假如发现信托的设立仅仅是债务人用来掩饰现实支配权、规避债务的工具,则可认定其为“虚伪信托”而不予法律认可。6 A! n* o' a; g/ R9 m9 Z
  在许家印案中,法院通过观察信托文件和资产运作,猜疑许家印作为委托人仍对信托产业保有实质控制。此类离岸家属信托每每赋予委托人过多权利(投资决议权、打消权、更换受益人等)。若委托人对信托资产依然呼风唤雨,犹如自家账户,则信托名义上的独立性形同虚设。香港法官据此揭开信托的正当面纱,直指其本质,认定许家印家属信托更像是委托人的延伸而非真正独立的产业主体。7 s4 Q1 A4 W  t1 e( e
  其次是敲诈性资产转移原则(Fraudulent Conveyance)。香港《停业条例》等法规明白规定:任何意在侵害、迟延或诱骗现有或将来债权人的资产转移举动均属无效,法院有权予以打消。判定关键在于信托设立时的时间点和财政状态。
6 Q! U: _; C: k2 O, g  许家印案件中,清盘人提供的证据表现,恒大早在2017年便埋下巨额财政黑洞,之后数年公司仍大规模对外分红。许家印作为实控人对此了然于胸,却仍在危急发作前夕将巨额个人资产匆忙注入外洋信托,以图在债务“雪崩”到临前将产业转移到“安全港”。法院认定这一系列操纵符合敲诈性转移的典范特性,许家印将资产转入信托的举动被裁定为可打消的恶意转让。法律不答应债务人“一边欠着巨债,一边用信托为本身和家人保存巨额财产”。
' i4 T1 S3 _! ^; m1 h9 t- }' u( O, O+ q! G9 y
  第三是信托独立性缺失造成的隔离功能丧失。家属信托之以是具有资产隔离功能,条件是受托人对信托产业举行独立管理,委托人和受益人均不得随意支配信托资产。然而在许家印案中,法院认定该信托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真实性子。许家印作为委托人疑似过分保存控制权,使得受托人沦为傀儡,信托产业现实仍由许氏家属掌控。# S& J; |# g" R! v( C6 U, i5 t  O
  这种环境下,信托情势上的法律独立性被法院一举否定:信托资产被视为委托人现实可支配的个人资产,应当对其债务负担清偿责任。法官夸大,信托不能成为债务人的“避风港”,在恒大案中许家印借信托之名行自益之实。失去独立性的信托不再享有法律保护,其产业与委托人固有产业无异,理应纳入整理范围。( l5 d7 x# m; P
  末了是债权人掩护优先的公共政策原则。香港作为平凡法法域,向来器重在停业清盘步伐中对债权人长处的掩护。在本案中,法院明白表现了一种代价取向:在涉及大规模债务危急时,掩护债权人免受不老实债务人陵犯是一项优先的公共政策考量。信托制度固然有其正当目标和功能,但当其被滥用于躲避债务时,法院会倾向于突破信托的表层布局,以维护司法公正和贸易名誉。
# x+ z: `% K+ v1 v# R/ N$ t2 f  这些法律实践反映出英美法系法院广泛承认的一点:防止法律情势被滥用于逃债,是维护公共长处的紧张任务。香港法院正是基于停业法框架下掩护债权人优先的公共政策,联合上述实质原则和反敲诈规则,裁定将信托项下产业纳入实行。这一裁决逻辑昭示:无论是公司照旧信托,都不能成为债务人躲避责任的法律避风港。
  E4 n6 c( _& F& Q7 J# ^. k2 R6 Q: t
  2009年11月5日,在香港恒大上市集会上的许家印。; j2 d0 u9 p3 {/ r) z' @
  “刺破公司面纱”与“信托击穿”/ M4 i  j" O+ f0 }* C
  香港法院的本次讯断之以是敢于突破信托的“法律防线”,不但依托于信托法自己的原则,更表现出平凡法体系在防止法律情势被滥用方面的一向精力。9 F2 W# T! K- c; o6 K8 l  Y, l
  究竟上,无论是公司、信托照旧基金会,其“独立性”都创建在正当目标与诚信举动的条件之上。一旦这种制度被债务人使用为规避责任的工具,法院都有权“穿透”其情势布局,直达实质控制人。这种司法逻辑,正是从公司法中的“刺破公司面纱”原则演化而来。“刺破公司面纱”与“信托击穿”在法律操纵上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本质区别。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防止法律主体情势被不妥使用来规避责任,但偏重点有所差别。
5 H! _- G# C& |1 p( d- n& L' D. T  起首是法律客体与原理的差别:“刺破公司面纱”针对的是有限公司的独立法品德。当股东滥用公司布局,将其作为个人“工具”或“幌子”以躲避法律任务时,法院可以不认可公司的独立品德,直接令现实控制的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责。4 J4 D$ L; }- S, j8 ~5 d- l2 m
  比年来的典范案例有“乐视系债务连环案”。在该案中,贾跃亭通过层层控股、交织持股与境外架构,将债务风险分散至多个关联公司。债权人诉至法院后,部门案件中法院依据“公司品德否认制度”,认定若公司与股东产业混同、公司被用于侵害债权人长处,则应“刺破公司面纱”,追究现实控制人个人责任。这类案例表现,公司法上独立品德的掩护并非绝对,而是一种有限责任的制度界限。8 O8 K3 f' x7 E# q* W! v% O
  相反,信托击穿关注的是产业归属的真实性。假如信托被用来掩饰现实受益权、规避实行或隐蔽资产,法院会认定信托产业实质上仍属设立人或现实受益人全部,从而打消信托的独立产业职位。“刺破公司面纱”是对公司品德的否认,而“信托击穿”是对产业独立性的否认。前者夸大公司布局的滥用,后者关注信托安排的虚伪性。两者固然情势差别,但其共同目标都是防止制度被滥用、维护生意业务公正与债权人权益。: v$ w2 H5 o. [
  其次是实用条件与严酷水平的差别:在当代法治实践中,公司面纱刺破的实用受到严酷限定。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引导性案例——“浙江金华吴英非法集资案”为例,吴英通过旗下多家投资公司名义举行集资、融资和借贷,形成复杂的公司体系。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定,这些公司并无真实独立谋划,而是吴英个人意志的延伸,被用于规避羁系和转移债务风险。终极,法院“刺破公司面纱”,直接确认公司与个人产业混同,对吴英个人负担责任。
) v" x5 s4 Z& w# u: m9 A, l  这类判例明白了刺破公司面纱的界限——仅当公司布局被滥用于躲避法律任务或侵害债权人长处时,法院才能否认其独立品德,而不能因笼统的“公平”或“公理”来由随意实用。4 o2 [% j( I/ O2 q: e0 h3 V
  总之,“公司面纱刺破”与“信托击穿”固然外貌雷同,实质逻辑各有偏重:前者关注公司法品德是否被滥用,后者关注信托产业独立性是否真实存在。但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防止当事人钻法律空子、躲避债务清偿,从而维护正常的生意业务秩序和债权人掩护。
0 t/ _4 S3 A1 ?9 h$ J2 w4 F  讯断的国际连锁效应
# ?1 c$ ^  k; A7 s  许家印家属信托被击穿的讯断,立刻引发了跨境资产掩护和追索范畴的连锁反应。清盘人和债权人紧随这一先例,睁开了对许家印及其家人其他境外资产安排的法律攻势。6 l! E$ @3 R: y# W
  清盘人和债权人起首对准的是许家印在美国设立的23亿美元单一家庭信托。按照美国信托法,一旦正当设立信托,信托产业法律全部权转移至受托人名下,原则上独立于委托人债务。然而,香港法院的裁决无疑对该信托形成巨大压力。清盘人大概会寻求美国法院的帮忙,以敲诈转让为由挑衅信托的有用性。假如可以或许证实许家印在明知债务危急将至时将巨资转入美国信托具有恶意避债目标,那么纵然在美国法下,法庭也大概思量打消信托转移或判断该信托为委托人的自益工具。3 b! S1 Q$ Z5 f0 Y2 h& H% Y

# k5 G4 S; x' x) [4 K  许家印的美国信托是否会步入“安全着陆”的乐成案例,照旧因敲诈怀疑而被攻破,现在取决于美国法院对香港清盘人提交证据的承认水平。% N5 G& s0 |6 z, V% ?3 |4 I
  另一个必要关注的是丁玉梅资产冻结与家庭内诉讼的希望。作为许家印的前妻以及多年的贸易同伴,丁玉梅在此次资产追缴风暴中也未能幸免。早在2024年7月,香港和伦敦法院即应清盘人申请,对丁玉梅发出了环球资产冻结禁制令,要求其披露名下代价凌驾肯定金额的全部资产。: o1 }! |, p2 s5 h6 c% b" l$ X; v
  据报道,丁玉梅在英国坐拥包罗33套伦敦豪宅在内的大笔财产,亦在冻结之列。冻结令使她在外洋的资金调理受到严酷限定,乃至一样平常开销也须向法院申请宽免。英国法院答应丁玉梅每月支取2万英镑作为生存费,但拒绝排除对其资产的全面冻结。
+ f( \) k5 S: k+ T  更令人瞩目标是,本年2月丁玉梅将本身与许家印的小儿子许滕鹤告上香港法院,诉请追讨一笔逾10亿港元的款子。这一“不平常”的家庭内讼诉,大概是丁玉梅为主张债权优先权或厘清资产归属所接纳的计谋。在巨额财产被冻结、家庭关系破碎的环境下,许家内部出现母子对簿公堂的局面,凸显出债务泥潭对家属成员的扯破和各自求生的无奈。  H! k# R) V; @7 }; b
  在本次香港法院讯断中,法官已任命清盘人作为许家印资产的接受人,并签发环球范围实用的产业禁制令,克制许家印及其署理在环球范围内处理代价高达77亿美元的资产。
9 ~. {/ u6 T) i# s% j$ z  清盘人接下来运用多种法律本领睁开跨境实行:其一,向重要离岸金融中央的法院申请认可香港讯断和禁制令,比方已经取得伦敦高院的帮忙令,从而冻结了英属维京群岛公司账户及英国境内资产。其二,变更国际互助,通过跨境停业帮忙机制和谍报共享追踪资产线索。其三,如资产转移涉及复杂的信托与公司嵌套布局,清盘人将通过诉讼逐层击破。许家印案由此成为各国法院增强互助、打击跨境避债举动的典范案例:一地法院的讯断正在通过法律帮忙网络产生环球连锁效应,震慑着试图通过离岸安排来规避债务的举动人。
7 k8 R2 R% Q* h' m  对高净值人群的启示% ^5 g1 a1 k, p- I2 a8 e- u2 c
  许家印家属信托的崩塌,为中国高净值人士的财产规划敲响了警钟,也袒露出现行法律制度在防范资产转移逃债方面的不敷。这一案件无疑能给关注家属信托的人群多重启示。" g; L5 B1 e7 `0 ?4 s
  起首是信托布局的正当性界限题目:家属信托作为财产管理和传承工具,自己并无原罪,其资产隔离结果创建在委托人正当合规的底子之上。若信托的设立目标或资金泉源触碰法律红线,则该信托将被认定无效或可打消。高净值人士在计划境表里信托架构时,应充实相识信托的法律界限,即信托不能被用作规避债务、粉饰非法所得的工具。一旦逾越界限,再精良的离岸信托安排也大概被法院击穿。( H0 `. f: @7 b9 x, k" x! C  N6 V
  其次是敲诈性转移的高风险结果:许家印案昭示出,计划通过技能性仳离、突击转移资产等本领来躲避债务清偿,终极很大概得不偿失。根据中国民法典和信托法的相干规定,债务人恶意转移产业、放弃权利致使债权受损的,债权人可在法定限期内申请打消该举动。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应摒弃“危急到临前鲸吞公司利润且转移资产”的做法。诚信履责始终是最可靠的自我掩护,反之以身试法者终将自食其果。
: q; R8 q* \$ m/ |2 `  第三是财产管理的透明化趋势:比年来,环球金融羁系趋严,“避税天国”及各类离岸工具的匿名性和安全港效应渐渐降落。国际社会通过《共同申报准则》(CRS)等机制强化跨境资产的透明度,各国法院在大型跨境诉讼中也更倾向于相互认可和实行对方的资产冻结令。许家印案的后续发展表明,纵然将产业分散在多层境外信托和离岸公司名下,只要存在逃债怀疑,终极仍大概被跨境协同的法律之网所捕捉。与其费经心机钻法律空子,不如将重心放在正当谋划和适度负债上。
1 h, `! k6 v- n% _  末了,此类案件也为我国美满“穿透机制”提供了紧张的制度发起。许家印案已经袒露出我国现行法律在信托和公司穿透性规制方面的单薄环节,我国公司法虽明白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但实用门槛较高;而信托法对“虚伪信托”或“自益信托”的认定缺乏明白尺度。将来立法和司法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其一,在信托法修订中引入雷同平凡法的“虚伪信托”条款;其二,增强信托法与公司法在穿透规则上的衔接;其三,进步司法对实质控制的检察本领,从情势检察走向实质检察。只有如许才气在维护信托和公司正常功能的同时,防范其被非法之徒用作逃债工具。
; n) T0 i; u% ^& K2 I# x( \  香港法院击穿许家印家属信托的案例表明,在法治社会中没有绝对牢不可破的“财产避风港”。对企业家和高净值人士而言,遵纪遵法、审慎推行任务才是财产保全之本。倘若以为躲进复杂的离岸信托架构就能高枕无忧,一旦举动背离法律与诚信,经心构筑的财产“防火墙”终将因法理的薪火而轰然崩塌。在环球法治体系日益美满的本日,法律的界限才是财产安全的真正底线。3 l4 V+ n$ t) `  y& ]; H) [, E8 |
  (作者系北大汇丰商学院智库天下经济副研究员)8 ?' S" |) V3 W
  作者:朱兆一‍‍
1 Y' K- H7 q' I- k) `& b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T  P' }4 F: E8 Y: |4 I' u/ U: w
关于群组、梯子等各类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查阅邮件的回复教程即可.
发表于 昨天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得这么办才气堵住那些人的歪门邪道
关于群组、梯子等各类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查阅邮件的回复教程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也拿不返来
关于群组、梯子等各类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查阅邮件的回复教程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不是讯断自己,而是能不能实行,不能实行的讯断就是一张废纸
关于群组、梯子等各类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查阅邮件的回复教程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家印这下算是栽了,但这也提示我们别想着钻空子
关于群组、梯子等各类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查阅邮件的回复教程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这消息有点后怕,从前以为信托挺安全的,如今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关于群组、梯子等各类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查阅邮件的回复教程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